不管多大的孩子,睡觉问题基本都存在。
就像我家娃,每天到了晚上,一到点我就开始催促他赶快睡觉。
而他总是磨磨唧唧的,盯着个平板,嘴上说:“马上就好,就一分钟。”却没有任何起身睡觉的迹象。
等过五分钟,还在那儿盯着看,等真的发火了才去睡觉。
还有早上起床,我家娃倒是起床还好,身边不少孩子是「起床困难户」,叫好几次叫不醒,醒来也是慢吞吞的,或者起床气很大,早餐也是吃的心不在焉。
可能不少家长也有类似的烦恼经历:孩子越来越难哄,第二天起床越来越困难,甚至学习也跟着「掉链子」。
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?就是那些很容易被忽视掉的睡前习惯。
所以呀,睡前千万不要做3件事,不然孩子的大脑会一点点「变笨」。

吃什么东西减肥
百度 开发商显然看到了这一点,所以不少开发商开始选择由售转租。
“妈妈,我看完这个视频就睡。”
“妈妈,我再看一集就睡了。”
不少家长,或是觉得孩子上学一天了,晚上看会手机电视放松下,无可厚非。
也或是认为孩子躺床上乖乖看会平板,起码不会乱闹乱跑,能更快入睡。
殊不知,这种「放松或安静」,代价却极高。
因为电子屏释放的蓝光,会抑制「褪黑素」的分泌。
这可是种被称为「睡眠激素」的物质,是决定孩子能不能顺利入睡、进入深度睡眠的激素。
如果孩子睡前总盯着电子屏幕看,盯的距离越近、看的时间越长,孩子的大脑就会越兴奋,也就越难进入真正休息的状态。
这里想提醒下家长们,可别小看这个影响。
如果孩子长期如此,晚上睡前兴奋,第二天早上起床困难,上课注意力不集中、记不住老师讲的内容。
就说明:孩子脑子太累了。
如果想让孩子「变聪明」,就得让大脑能按时「关机」,得到充分的休息。
![]()
二、刷题刷到临睡前
放学后,孩子写完作业已经不早了,有的家长会让孩子睡前再「巩固巩固」,做几道题,背几个单词,听一篇英语课文。
那么,这个时候还让孩子学习,真能加深记忆,效果好吗?
其实并不然!
孩子白天已经学了一整天,睡前大脑需要休息,把白天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分类。
根据儿童大脑发展研究,睡前是大脑准备进入整理、归档、巩固记忆的阶段。
如果这个时候了还强行让孩子学习、刷题、诵读,就像一台电脑正要关机,你还非要强行输入。
结果很可能就是:系统崩溃,什么都记不住。
更重要的是,这种临睡前的「被逼着学习」,很容易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感。
本来就没太大兴趣,被家长这样一搞,听到学习写作业,对抗情绪立马就上来了。
而智慧的父母,懂得留白,让孩子大脑轻松的入睡,第二天再轻松回归。不会把学习安排在一天中孩子最累的时候。
![]()
三、睡前吼骂孩子
到了该完成作业的点,孩子墨迹的还没完成;
到了该洗澡睡觉的点,孩子还在磨蹭着写作业;
即时躺在床上了,但孩子就是翻来覆去的不睡……
已经提醒过好几次了,但似乎对孩子没一点作用。
磨到家长没耐心了,很容易因为「不听话」,火越来越大,把孩子吼骂一顿。
结果孩子哭一鼻子,大人也累了,在鸡飞狗跳的气氛中入睡。
![]()
其实,吼骂,反而不能让孩子快速入睡,而是更难入睡。
临睡前,孩子大脑需要的放松和平静。
若是一旦被吼骂,身体会进入一个「应激」状态,并释放皮质醇,这种压力激素。
有了压力,精神就会处于紧绷状态,情绪也混乱,就更睡不着了。
若是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,孩子会谁的浅、做噩梦,还可能影响大脑的情绪调节和记忆加工能力。
白天上课学习时,会注意力不集中,东西学的慢,甚至还会因此变得胆小,不自信。
![]()
给孩子个「聪明的大脑入睡流程」
与其睡前吼骂、催促、卷学习,不如通过给孩子建立一套固定的「入睡流程」,让孩子情绪放松,身体和大脑都处于松弛状态,知道「该休息了」。
1. 睡前半小时,放下电子产品,。
整个身体都逐渐进入休息状态,还可以给孩子听听轻松的音乐、故事等。
2. 设计一个固定的睡前流程
比如每天晚上到点了,洗澡-看书或读故事-关灯睡觉。
这里时间可以不一致,但流程要尽量一致,顺序也应该保持不变。
3. 睡前互动,和孩子聊天
也可以睡前半小时和孩子聊聊当天发生的事情,开心的不开心的事情。
这种亲子互动,比学知识,更能激活大脑,让娃带着正面放松的情绪入睡。
当然就算关灯了,孩子也不一定能一下就睡着,那我们就可以跟孩子说:“妈妈在这儿陪着你,慢慢的睡着了。”
![]()
用「安全感」安顿好孩子的内心,安稳平静的进入梦乡。
就是孩子大脑通往聪明的一块「踏板」。
最后,也希望每个孩子每天都能拥有好睡眠,也能越来越聪明!